求子时用的鞋大枣 求子的东西应该放到哪里

饽饽聊星座

寺庙请来的求子鞋怎么处理

庙里拿的求子的鞋子自己可以看的,鞋是生活中的常物,人人都要穿鞋走路。但在民间,寻常的鞋子里却有不少故事和说道。甘肃庆阳一带的乡村,流传以鞋求子的习俗,谁家想要儿子了,或者媳妇不能生育,就到庙里去求一只小鞋,生了儿子后再往庙里还愿——送鞋一双。鞋在庆阳当地方言中读“孩”,陕西、山西民间方言也是如此读音。民间常以谐音取意,目的是图个吉利,“求鞋”实为“求孩”。
在庆阳一位收藏者家中,我看到一只清末民初求子用的小鞋,这是只方口小布鞋,三寸长,红布帮,鞋头是蓝布做的花叶装饰。鞋的造型憨实可爱,放在掌中像童话里小牧童的鞋儿一般,质朴精巧。我在黄河流域走了许多乡村,求子用的娃娃见了不少,有布做的,有棉花做的,有泥和纸做的,还有银和铜做的,可用鞋求子还是头颤拍隐一回见贺租着。
民间艺术是生活里的艺术,但这生活并不是指个人随意的生活,民间生活有自己世代相传、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。在民间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不同时节有不同的生活习俗,不同生活习俗中又有着相应的民间艺术行为。因此,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,不是个体情感随意的选择,而是群体生活心理中共同关心的主题。就像安塞剪纸婆婆白凤兰说的那样:“古年人剪花都有讲究,有故事,不能瞎铰。”
庆阳民间以鞋求子的传统习俗,和当地区域性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相关。鞋在民间既可作为母体的象征,又与“孩”字谐音。乡民们求鞋、崇鞋,很自然地使我联想起“姜??履迹”的古老传说:
姜??是有邰氏的女儿,一天她到野外郊游,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很大的足迹,她十分好奇,想用脚去踏这个足迹。可是当她的脚一踏进足迹里,身心就受到一种异样的感动,回来不久,她就怀孕了。孕期满,姜??生下一个圆敦敦的肉球怪胎,她很害怕,便悄悄地把它丢在村中一个小巷里。说来也怪,从巷中经过的牛羊都小心地绕行而过,生怕踩伤了这团肉球。姜??又抱着肉球想丢到山林里,但林边有许多人在伐木。没办法,姜??又抱着肉球回去,在回去的路上,姜??把这团肉球丢到了荒野的一片寒冰上。更奇怪的是,一只大鸟从天上飞下来,用自己的翅膀覆盖住肉球,并用温暖的身体去爱抚它。大鸟离去后,一个婴儿啼哭着从肉球中出来,是个胖胖的男娃,姜??给他取了名字叫“弃”,弃就是周民族的祖先“后稷”。( 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《诗经·大雅茄厅·生民》)
庆阳民间也流传着这个古老的感生神话,有趣的是,庆阳一带正是周人的发祥地,古老的周文化正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。后来为躲避戎、狄侵扰,周人从这里南迁岐山,是为周原。庆阳是周人的发祥地,周人始祖后稷是从鞋( 足) 迹里感生而来的。因此,庆阳民间崇鞋、向鞋中求子的习俗,似乎正好呼应了周人始祖履迹而生的传说。

山西的大枣什么地方最有名气?

大红枣是山西的特产,于是山西各地积淀了悠久而又浓厚的红枣文化。
首先,从名称上看,红枣在各地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(现以柳林方言为例)。根据品种和大小,红枣有以下名称:牙枣niazao、团枣tuan zao、酸枣xue zao和梨枣leizao,大枣和小枣等;根据枣的不同生长阶段,从触觉和口感角度看,红枣又有两种叫法:硬枣ningzao(又称脆枣quzao)和面枣mian zao;再从视觉的角度看,红枣又有以下四种名称:枣不脐zaobe cei(变红之前的幼年阶段)、红眼圈圈hongniequeque(红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枣)、半腰腰peyaoyao(红了二分之一左右的枣)和通红红tong honghong(红透了的枣);从其发育特点看,好比一个受精卵可以孕育出两个人一样,一个核上也可以长出两颗枣,它们只有一小部侍皮分重合,人们很形象地称之为双马马songmama;不同加工方式处理后的枣又拥有了新的名称:如干枣gie zao(自然风干)、蜜枣miezao、酒枣jiu zao和熏枣xiongzao等。
红枣不仅有纷繁庞大的家族,而且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影响颇大。
首先,红枣被人们淋漓尽致地应用在饮食中,尤其是一些重大节日。如:民间二月二日传统吃枣豆子,即将大红枣、红豆、豇豆等一起放入开水锅,用文火闷煮到烂熟如干饭;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中也有枣,即以软米、大枣为主料,用苇叶包成三角形拳头销做大,文火闷煮;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,该日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,它们的原料也离不开大枣;大年三十吃的年糕,不论是案糕还是油糕都需要大枣。此外,普通日子里老百姓也时常会把大枣蒸进馒头或煮进小米粥中。
红枣除了给人们提供基本饮食功能外,还被人们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嫁女时蒸的花馍馍上以布满红枣为喜庆,新婚夫妇的被褥四角内要包数颗大红枣,洞房炕角也要撒红枣,枣与早谐音,企求早生贵子,并愿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;孩子过满月、生日时也都要吃枣糕,望孩子早点长高,早日成材;母亲给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时也要夹带一把红枣,盼孩子早日归来。
作为吉祥物的枣在为活着的人传递着祝福的同时,也为生活之外的神和故人送去无限崇拜和敬意。每逢春节、元宵节,此地的居民会在神台上供 枣山、节节高,这些供品都是在加工过的面团上插上红枣,用来祭祀诸神先祖;柳林民间清明节还有蒸燕燕的习俗,即用白面发酵上碱捏成飞鸟燕雀及十二生肖等各种形状,等其出笼后以线穿成串,间以一颗颗红枣悬挂屋内,以纪念介子推。
大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 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:大枣气味甘平,安中养脾气、平胃气、通九窍、助十二经,补少气……久服轻身延年。所以人们常将大红枣作为礼品送给亲友。在革命年代,一曲大红枣儿甜又香,送给咱亲人尝一尝,一颗枣儿一颗心,心心向着共产党的歌曲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,饱含着人们对共产党的无限爱意。除此之外,在人们的色彩观念中,枣红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颜色。
可见,红枣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俗话说: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在枣乡,有许多与枣相关的风俗。<左传>女贽不过榛栗枣?,以告虔也,说明很早以前,红枣就是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,这种习俗流传至今.
1、猪头祭枣树
民间风俗。除夕时,宣城水东枣乡不祭天地,不祭人神,祭的是枣树。祭时把猪头放在供桌上,男孩掌刀,女孩捧碗;男孩大树干上砍一刀,女孩子便在刀口浇上一匙猪头汤。边确边浇边回“今年枣树好不好?”“好!”“结不结?”“结!”“结好多?”“结的数不清。”要是孩子发笑,跟在一旁父母就会惊吓变色,双双对树跪下,连连叩三个响头,严肃地向枣树陪罪,这样就不误枣子收成。
2、吃枣的 各种 方法:早晨起来摘鲜枣吃,名为“露水枣”,又凉又脆。摘下鲜枣拌烧酒,放在缩口坛子里,用荷叶密封,春节开坛取枣待客,叫做“醉枣”。折下带果枣枝老斗差,挂在屋檐下晾干的“檐枣”。搁在炕席底下压扁烙干的是“炕枣”。剥核糖浸的是“蜜枣”。风味各不相同。
过年用枣做面食,年糕、丝糕、花狸虎、豆包,总称“四大年吃”。五月端午用玉谷、粘米加枣做“粘饭”,做“刀切糕”,做粽子。此外还有枣窝头、枣饼子。
用小枣酿制的老烧酒,俗名“枣木杠子”,后劲大,酒性烈,最具枣乡人的精神。
近几年,每年枣熟季节都举行“金丝小枣节”,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领略枣乡风情。
3、在柳林,还有一种别致有趣的求子习俗。女子婚后不孕,家里人就在八月十五这天到别人家“偷”枣子或核桃,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孙的人家“偷”灯、“偷”面狗、面鞋,被偷的人不但不责怪,佯装没见,而且内心祈祷着他们如愿以偿,枣(谐“早”)得贵子。柳林以产枣驰名远近,每到秋季,山山岭岭,沟沟壑壑的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枣子,这里的枣子个大、肉厚、核小、色浓、味甜,相传曾被康熙皇帝御笔命名为“油枣”。民间把祈求多子多福,传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产上,赋予枣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蕴,祈求早得贵子。
山西柳林“赶牲灵”与“偷枣”
山西青年作家李锐,在他的小说《驮炭》里,以“北京娃”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吕梁柳林特有的风情——“赶牲灵”。“他”的视线是塞满了又脏又圆的驴屁股。驮炭的驴正在上坡,坡既陡又窄,于是眼晴里就只能看见这些又圆又肥的东西。领牲口的伙伴从嗓子眼里冒出两句歌词:“说西庄,道西庄,西庄里有位好姑娘”,只有这两句,再唱还是这两句。到了前面一个解渴的地方,一个健壮的农妇闻声迎了出来。领牲口的伙伴和她你来我往,打情骂俏。返回的时候,领牲口的伙伴把毛裢里的煤给那农妇送去,把剩下的一块煤一分为二,放在毛裢里,准备回去后给自己那婆姨。上路了,领牲口的伙伴又唱起了那支只有两句歌词的歌。
这个描写是十分真实而有趣的。当我们行进在吕梁山脉,从晋中汾阳西行途经向阳沟、黄芦岭、吴城、离石到柳林的砣口,就会看到一队队日夜兼程的赶牲灵的队伍。赶牲灵这种特有的交通民俗,是由吕梁柳林特殊的地域环境造成的。柳林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脉西麓,黄河中游东岸,北靠临县,南通石楼,西与陕西吴堡、绥德隔河相望,东和本省离石、中阳毗邻。这是一块古老文明的地方,从战国起直到元代至元年间(公元1271——1294年),本县黄河岸边的孟门镇曾是地跨个柳林、中阳、临县以及陕西省吴堡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它东有寨东烽台,西为军渡要塞,地处秦晋通衢,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同时,由于地理险要,为晋陕交通要道,加之有优质煤炭等物产,所以这一带商人巨贾很多。而侧身脚行,以出卖劳力为生的赶牲灵跑运输的人也很多。在柳林,解放前流传着一则民间谚语:“驮不尽的砣口,填不满的吴城。”砣口,是黄河岸口的水旱两路码头,西通陕北的绥德、榆林、靖边等地,大量的盐碱、皮毛、粮食从水旱两路运往这里。吴城即今吴堡,东连汾阳、平阳、介休、孝义,南达侯马、运城,东南路来的“洋广杂货”以此为中转,运往西北。所以,往砣头经吴城,通往三晋平川的崎岖山路上,整天牲口不断,铃声叮咚,山道弯弯,人稀路长,赶牲灵的人耐不住寂寞,常常放开喉咙用浓重的乡音唱着小曲,抒发着内心的欢乐与不幸。
在柳林,还有一种别致有趣的求子习俗。女子婚后不孕,家里人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到别人家“偷”枣子或核桃,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孙的人家“偷”灯,“偷”面狗、面鞋,被偷的人不但不责怪,佯装没见,而且内心祈祷着他们如愿以偿,枣(谐“早”)得贵子。柳林以产枣驰名远近,每到秋季,山山岭岭,沟沟壑壑的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枣子,这里的枣子个大、肉厚、核小、色浓、味甜,相传曾被康熙皇帝御笔命名为“油枣”。民间把祈求多子多福,传宗接代的民俗心理,寄寓在特有的物产上,赋予枣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蕴,祈求早得贵子。
多子多福,这种传统观念可谓源远流长。五男二女七子团圆,是历代小说戏剧里大富之人的标志。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,一生有七子八婿,富贵寿考冠绝古今,由此而上了《无双谱》,以此为题材的《满床笏》成了明清两代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。《红楼梦》里贾府唱酬神戏,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,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。但是,由于区域环境的不同,各地的风俗存在着差异、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。在安徽淮南一带为偷娃娃,想得贵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庙的神座上“ 偷”庙主买来的泥娃娃,偷子果然生子,再买泥娃娃为它披红挂彩,以鼓乐吹打送回原处,称为还子。江苏淮安是,亲朋好友送子,送的东西为一纸糊小红灯或一块砖,悬挂在盼子夫妇床头。而柳林一带则是以偷枣子为主,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与特定的物产交织而成的一种民俗事象。

求子时用的鞋大枣

以上就是与求子时用的鞋大枣以及求子是不是要拿鞋的相关内容,也是关于寺庙请来的求子鞋怎么处理的分享。看完求子时用的鞋大枣一文后,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!